夺鼎1617 - 第六百五十九章 分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算是最能描述出科举考试制度对于渴求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提高家族经济、社会地位的读书人们的内心想法。
    上联当中提到的二月杏花,借以代指春闱,而八月桂花,毫无疑问,指的就是秋闱了。所谓的蟾宫折桂,杏林春宴,讲得就是这两桩盛事。而为了能够达到蟾宫折桂,进而被人榜下捉婿,读书士子们无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埋头苦读。
    如今朝廷恩典,开出恩科,这无异于在三年大比的基础上又给大家增加了一次机会。而且,这次恩科,除了在正常的八股制艺基础上,更按照旧制,增加了明法、明算两个科目的考试。这些科目的考试,非但不讲究出身,甚至连是否为举人身份也不曾提起,更要命、更具备诱惑力的是,考试期间,凡是参加这两个科目考试的学子们,由大将军幕府负担,为学子们提供衣食住宿的津贴。考试通过的学子,立刻便是朝廷九品官员的身份!
    江南素来以文风鼎盛,人文荟萃而著称。虽然在正儿八经的秀才举人眼里,所谓的明法、明算两个科目不算是正途出身,但是,在另外一群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进身之阶!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这里的两样出产著称于世。一是黄酒,二是师爷。黄酒在国人的饮食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师爷,则是一句“无绍不成衙”可以窥见其中一斑。到了晚清时期,四句话“无绍不成衙,无湘不成军,无宁不成市,无徽不成镇。”,其中,绍兴师爷和湖南军人,分别把控了中国的军政两界。各个衙门的基本日常行政事务,都由绍兴师爷和当地的吏员俗称书办的联手控制。
    而绍兴能够以一隅之地,不声不响的控制了中国从县一级一直到省部级衙门的基层行政事务,更成为无数封疆大吏的智囊顾问来源地,原因也是很多的。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找到一些原因。
    一是文风炽盛,人才辈出。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开始,绍兴因以“俗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文风由此焕然,经济益加兴旺,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景象。隋唐时期,越窑越纸名闻天下,丝绸茶叶异军突起,山水风光和美如昔,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俗好吟咏而多风骚之才”,人文由是更加兴盛。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文风,使绍兴成为了名人辈出的“名士乡”。自唐朝开始正式将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径以来,便是进士众多。唐代十二名,五代七名,宋代六百一十八名,元代24名,明朝五百六十名。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艰辛。绍兴历史上堪称“鱼米之乡”,但由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期间中原汉民的三次大南迁,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宋时,“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大大地加重了绍兴耕地的承受负担。根据王振忠先生的研究,“早在16世纪末,绍兴府平原的开发就已经达到了极限。”晚明时绍兴人祁彪佳说:“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以二人食一亩之粟,虽甚丰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藉外贩,方可卒岁。”到了清代,绍兴的人口密度竟达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国人口密度的第三位,人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起来,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穷则思变,在这样一种困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计,便将视野转向了耕种之外、地域之外,想起了手工业、商业、借贷救贫等办法,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谋生、为人作幕等脑筋。
    三是科举难就,功名诱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是绍兴的传统社会风尚;通过读书,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奋斗目标。逮及清代,这一风尚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城中子弟成童就传举业射策。约十家坐一塾师,四隅内外攻制,举业者云集别业,子弟发未蓄,便能开笔成文,辄采芹藻,或再试。童子不利即弃文就武,习韬钤弓矢”,从而出现了“中式虎围者每科多至十余人,少亦不下五六人”的情形。据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绍兴“中举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人次”。“从顺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6461774),绍兴府的举人数达656人,占全省总数的15.5%”;本籍人本地考取的“进士数也多达505名”,“居全国科甲排行榜的第六位”。这些数字的背后,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竞争激烈,一个绍兴人要考中进士、举人,比起其他地方来,要困难得多。第二,励志效应,如此众多的人中进士、举人,刺激了更多的人们去苦读书。第三,官职有限,不少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先为人作幕,再等待机遇。第四,另辟蹊径,更大量的读书人因过不了科举这座“独木桥”,而另辟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作幕、经商。其实,科举不顺,去而学幕的也不仅仅是绍兴一地,晚清名臣当中的几位,林则徐、左宗棠都有给别人做幕友的经历。就连翰林出身的李鸿章,也曾经在他老师曾国藩的大营之中做幕友,充当文案。其中,最为有名的,就应该是扬威绝域万里之外,为我中华收复新疆,镇压陕甘回乱,杀得白彦虎一党百余年后都不敢向东望一眼的左宗棠左大人了。
    四是亲缘认同,形成“声气”。绍兴人特别讲求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它们大量地被记录在师爷们的书牍当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师爷许葭村的229篇《秋水轩尺牍》与龚萼的186篇《雪鸿轩尺牍》。乡缘除了老乡之间的互相提携推荐之外,很重要的,是还有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这些会馆不少具有“准师爷之乡”的性质,有的还举办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训练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等血缘关系,自然是师爷群体中最重要、最亲密、最有用的一种亲缘关系了。这种“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的亲缘关系,是绍兴师爷群体形成、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是历史。因为李守汉这头夜枭(也就是猫头鹰)的到来,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杭州、宁波一带设立了商贸区之后,绍兴人敏锐的抓到了一个更大的商机,利用毗邻杭州湾的优势,和宁波乡亲一道大做特做各类生意。一时间,白花花的银元,就像钱塘江的江水一样流淌进了无数人家的库房。
    国人有了钱,自然不外乎修祖坟,盖祠堂,建园子几件事。于是,伴随着杭州宁波商贸区的不断扩大,一水之隔的绍兴,也是不停的大兴土木,房价地价一涨再涨。但是,明堂豪宅,亭台水榭之间,却总有人意犹未尽。
    富了想贵,是国人的另一个爱好。
    但是,科举考试的名额就那么多,都是从太祖皇帝就定下来的规矩,任凭是哪个也不敢造次,只能从万千人之中凭借着真材实料,外加风水运气祖上阴德等等不可预知因素来拼。
    如今,一道朝廷旨意却给了几乎所有的绍兴人一个宽阔的进身之阶!
    绍兴城中,一处三进三出五开间的院落里,衣冠楚楚的站满了一院子的青年男子。有人百无聊赖的看着大厅匾额上的“爱莲堂”和“汝南郡”的泥金字体,脑子里却想着如何将手里的存货尽快的抛售出去,抢一顶帽子的好价钱回来。
    堂上,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依次向祖宗牌位上香叩拜。
    仪式已毕,为首的老者这才转过身来,凌厉的眼神向着院子里的子侄们扫视了一番,看得那些神游天外的年轻人们吓了一跳,顿时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面对着族长的训示。
    “朝廷的旨意,你们大家都看得到吧?”族长,作为家族的领头人,说出话来自然是言简意赅。他手里紧紧的捏着一份江南时报,那上面用了整整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朝廷开恩科,扩大科举考试范围的消息。为了夺取读者的注意力,吸引眼球,不但标题字体用了最大号的字,更是不惜工本的用了套红。
    “我家自始祖德芳公,迁居绍兴以来,便在这会稽山下开枝散叶,百余年来也算是人丁兴旺。奈何子孙不肖,虽然积攒下来了万贯家财,可是,却无人能超过德芳公的监察御史官爵,非但不能强爷胜祖,连能够与祖宗比肩、望其项背之人都都屈指可数!倒是大把的子弟去出任幕友,虽然人脉、银钱、交情一样不少,但是毕竟是愧对祖先!”
    说起来了伤心事,老者不由得两行浑浊的老泪从眼眶里夺眶而出,滑过面庞,在花白的胡须丛中消失不见了。
    刚才还心中盘算着抢一顶帽子能够赚多少银元的人们顿时收起了那份心思,脸上现出了尴尬惭愧之色。虽然在场的人们个个都是衣冠楚楚,但是,也只能是在服装的材料和样式上大做文章,搞些花样出来。至于说代表什么身份的冠,却顶多不过是举人,大多数都是秀才,还有不少人只能很尴尬的戴着一顶儒冠,来标榜自己的读书人身份。
    而在供奉着祖宗牌位的香案上,透过安装在天棚上的玻璃窗,阳光很好的穿透下来,把如林的牌位用光线切割的斑驳纷斓。人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祖宗牌位上的功名,大多数也只是举人、秀才之类的。
    “富而不贵,我们连祖宗的牌位上都不能写上些啥!没有官爵,你们的房子修得再漂亮,敢逾制吗?这也就是现在朝廷不怎么愿意管,也许是朝廷手上事体多,懒得管,这要是按照洪武爷在世时定的章程,一个房屋僭越,都要下大狱!吃官司!”族长有些气急的用老藤镶银手杖敲打着地面。
    “爹,您老切莫生气,您说什么,我们汝字辈和熙字辈、步字辈的一定尽力去办就是了。请您老示下。”站在前排人群之中,他的儿子人称七少爷的,开口代表众人说话了。
    “这份朝廷旨意,都看过了吧?爵帅李大人向弘光皇爷进言,要开明法、明算两科。这可是朝廷多少年来都不曾开过的科目了!而且,眼下朝廷正在用人之际,自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所以,不论身份出身,只要考试过关便可以授予朝廷至少正九品官身,为朝廷效力!”因为李守汉如今以梁国公的爵位,出任朝廷的大将军,在五军都督府开设幕府,朝野上下说起他,便以爵帅称呼。谈到爵帅的恩典,族长的脸兴奋的呈现出一抹病态的嫣红,他身边的几个弟弟都担心他会因为兴奋过度而一口气上不来去见了祖宗。
    大明开国以来,历来的科举考试,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夏侯阳》、《周髀》等著,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但是,进士科组织的多,基本上每三年就来一次,可是,明法明算等科目,却是多年不曾组织的。此次朝廷旨意下达,明言要考律例、考算术等朝廷各级衙门日常会用得到的这些门类,这对于绍兴这些师爷世家来说,可谓是正撞到了枪口上!他们就是靠这些技艺行走天下各个衙门来谋生、发财的!
    当下,保佑桥大宅内,一众子弟便在祖宗牌位前上香立誓,此番乙酉恩科科举定当全力以赴,博取一个功名回来光大门楣,光宗耀祖!
    其实,如果有浮士德的签约伙伴墨菲斯特的手段,可以揭开一个个屋顶来窥探里面所发生的一幕幕情景的话,或者是像《偷窥》、《国家公敌》等好莱坞电影里描述的那样,透过监视器镜头能够窥探到人们的生活,大家就会发现,和这道开恩科、开明算、明法科举旨意有关的情景,正在大江南北不同的地域、场合上演着。
    “儿啊,我们这一族世世代代都是吏员,但一直做到典吏就到头了,你爹到死也是典吏。你最有出息,做到了令吏,不过还是不入流。为娘也很仔细的看了江南时报上登的恩旨了,只要参加了明法、明算科考试,一旦考试通过,当即便是九品官身。虽然品级低些,但是,比起不入流的书办吏员来可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就算是你以后升迁不利,仕途蹭蹬,只有九品官职,但是,见了咱们本地的知县大老爷,也可以换个称呼了!为娘希望你拿回来个九品官身文书,供在佛堂上也是光宗耀祖,如此为娘就是去了,也可以安心见你爹了。”
    “你,在祖宗灵位前向列祖列宗给老子发誓!一定是要好生考试!拿个九品官回来!让别人也知道知道,咱们家不是光会打板子、破案子、拿人的!一部大明律也是在肚子里滚瓜烂熟的额!比起那些狗屁不通,只会读什么子曰诗云的官儿实用的多!”
    “咱们家祖上是追随建文皇爷的。但是永乐爷起兵靖难,咱们就成了贱民,只能干些倡优皂隶的活计。但是,祖上留下来的读书底子咱们却是丝毫也不敢丢了。如今朝廷开恩科,不计较出身身份,你不妨去碰碰运气。要是祖宗保佑,老天开眼,你能够进得了考场,不管考得上考不上,那也是爵帅的恩典,从此以后咱们家就把这条命卖给爵帅了!”
    “孩子他爹,我算过了,把家里的钱和能典当的衣服首饰啥的,凑到一处,够你到南京的盘缠,考进士科的嚼裹花费也差不多。听街上摆摊代写书信的康先生说,他也准备去碰碰运气,考考明法科。横竖那个考试,朝廷给考生提供衣食住宿津贴,而且还是在进士科之后,可以重复的考试。我想既然康先生都能去考,那咱为啥不去?横竖也是多出两个机会来!说不定,你八股制艺不行,但是你算数律例比别人强呢?”
    于是,江南江北各地,各式各样的读书人们或是咒骂,或是兴奋。咒骂的是那些科甲正途的举子们,他们一辈子在研究八股文,四书五经,视算术,律令为小道,说起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头头是道,但算学律法这些便是两眼茫茫了。平白无故的多出了两个科目的考试,让那些不知道何等身份是何出身的人来和他们一起考试,这不是有辱斯文是什么?兴奋的则是各类屡试不第的,不能考试的读书人。一时间,各地的《大诰》、《大明律》、《九章算术》等数卖得极好,销售额直追金瓶梅等书,还有算盘也卖得很好。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