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175.第171章 天监之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幕上,
    天蒙蒙亮。
    建康宫,
    已经烧尽的烛台上浮起屡屡青烟。
    而正在批复奏章的身影却完全不知外面晞光已现。
    勤奋的身影每天都是五更时分秉烛起身。
    然后坐在宫殿内批复公文。
    酷暑严冬,四季流转。
    不变的是那身影。
    哪怕手上冻得裂出一道道血口也毫不在乎,依然批复着公文奏章。
    ……
    【梁武帝称帝之后,政绩非常显著。】
    【公元502年,先是下令“减损浮费”,“御府中署,量宜罢省”,又命公开焚毁东昏侯的“淫奢异服六十二种”】
    【又吸取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奏疏,在冬天因为不舍得烧炭把手冻裂了也不耽误他勤政。】
    【而生活节俭的程度,在古代帝王中也极为少见,“一冠三载,一被二年”】
    【衣服也不是华美的丝绸,而是百姓穿的普通麻布。】
    【皇宫内一切用具全部从简,没有豪华宫室,嫔妃也个个穿着朴素,为了节省布料,都不穿曳地长裙。】
    【每天只吃一顿饭,所吃的食物简单清淡,都是蔬菜,没有鱼肉。】
    ……
    汉光武帝
    看着天幕里勤奋节俭的身影,一句话突然浮现于刘秀脑海中。
    “俭过汉文,勤如王莽。”
    ……
    炎汉·顺帝时期
    刘肇略有有几分羞愧之意。
    本还自豪于自己夜半勤政,但不成想这梁武帝居然还如此节俭。
    一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两年,穿的衣服也是寒酸破旧。
    刘肇不由看了看自己的衣服,都是顶级的绫罗绸缎裁制而成,而且穿两次就会脱下来丢掉。
    “不行,从今日起,宫中上下要以节俭为主!”
    “至于每天一顿饭就算了吧。”
    “奇怪,每天一顿饭未免也太伤身体了。”
    “他还如此勤政,怎么天幕还说他活得许久?”
    刘肇有些想不明白。
    自己可是早亡了!
    ……
    东魏,
    玉璧城下,
    骑在战马上的高欢看了眼天幕,感叹一句:
    “江东吴翁,专事衣冠礼乐。”
    “不愧是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此时一道令兵跑来,单膝跪地,拱手禀告:
    “丞相!已到玉璧城二十里外!”
    高欢回过神,询问道:
    “守城者为何人?”
    “旗号王,乃侍中王思政。”
    沉思片刻,随即高声道:
    “取笔墨来!”
    ……
    【公元503年,以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等,参议断定,修成《梁律》】
    【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对于清廉的官员,予以提拔。】
    【公元504年,下令“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亦加贷恤”。】
    【对于流亡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
    【在赋税方面,也多次减免租调或“三调”。】
    【公元505年,为了选拔人才和保证公平加,梁武帝抛弃了魏晋以来存在的中正制,在全国各地设置州望、郡宗、乡豪,专门负责发掘搜罗贤能人才,并及时推荐给朝廷。】
    【同时设置五经博士,设立招收寒门弟子的五经馆,“修饰国学,增广生员”。】
    【并且下诏:“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官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重新制定文武百官等级,将官员等级定为九品,后又改为十八班,增设官职,用来吸纳安排士族和寒门中的各类人才。】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摸着胡子若有所思。
    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五经博士,而在于他已经彻底抛弃了门第。
    看着那道诏书,刘彻瞬间抓重内容核心。
    不问出身,只要通晓一种儒家经典并学而不倦者,经策实后就可录用为官。
    即使是牛倌羊贩、寒门贱民,都可以根据才干大小试用为吏。
    只要有才,不分贵贱!
    这个制度可以啊。
    眼中精光一闪!
    好制度,拿来吧!
    ……
    东晋·明帝时期
    正在记录种种制度的司马绍突然一愣。
    中正制这就被废了?
    就这么容易?
    那些门阀会同意?
    司马绍看着天幕,发现盲点。
    “通经入仕?”
    ……
    大明·永乐时期
    “官员升迁提拔以及人才的选拔问题历来关乎朝政稳定。”
    大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朱棣端着金边玉盏吹了吹茶杯中的热气,抿了一口对朱瞻基淡淡道:
    www⊕ an⊕ ¢ ○
    “知道九品中正制为什么会出现吗?”
    一旁站立的朱瞻基恭敬道:
    “爷爷,孙儿知道。”
    “九品中正制得以实行的最大原因,在于汉末察举制的失灵。”
    “魏武帝拥有称霸天下的雄心,更是求贤若渴,但已经腐败的察举制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在这种条件下,魏武帝颁布“求贤令”,寻找能替他安定天下的人才。”
    “但当时士族的影响力极大,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无疑损害了士族的利益,于是兼顾门第与才能的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朱棣放下玉盏,看了一眼朱瞻基。
    “行,文史学的不错。”
    “曹魏以及西晋前期,九品中正制的定品都以行状为主,家世为辅,更注重士人的才华。”
    “且通过中正官的设置,可以将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的选官权收归朝廷,加强皇权。”
    “可以说在当时是一种很符合实际,也很不错的制度。”
    “但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在于中正,而中正的选择权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到了东晋,就形成一种不问才能,只看门第的定品取向。”
    朱棣看着天幕,神色莫名地悠悠道:
    “官吏的后代永远当官吏,农民的子孙永远做农民,工匠的儿子继续世代当工匠。”
    “你再有才,顶多也就是个有才的种田能手,有才的雕刻匠人,有才的织布能手。”
    “即使你苦苦奋斗十年,也没机会跟膏腴门第的孩子坐在一起喝酒品茶。”
    朱瞻基静静听着。
    朱棣抽离了自己的情绪,转而赞叹道:
    “但这种现象在梁武帝朝发生了急剧变化。”
    “随着梁武帝重才华轻门第的制度普及推广,再加上后期侯景之乱的发生,南方士族受到了重大摧残。”
    “而到隋朝再度大一统时,寒门、高族,两种势力彼消此长,逐渐融合,渐趋平等,再没有天堑之别。”
    “当然了,不少高门大姓直到唐初时仍然坚持自己的高傲,但此时的形势已是连强弩之末都算不上了。”
    “而唐朝以后,什么士族啊、寒门呀、大姓,门阀,这些词汇统统成为过眼云烟。”
    “梁武帝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他的思维和眼光早已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虽然依然斗不过那些世家,但也可称是一代明主。”
    朱棣捋了捋白须:
    “就是跟唐玄宗一个毛病。”
    “活得太久。”
    ……
    【因梁武帝即位之初在天监年间,励精图治,国势蒸蒸日上,所以史称‘天监之治’。】
    一天一顿饭又不注重食物的均衡营养,却健健康康活到了耄耋之年。
    萧衍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